Scripts 学盟

标题: “匿名”不再是一个代号 它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泄露的讯号 [打印本页]

作者: 那个谁    时间: 2012-12-10 08:26:09     标题: “匿名”不再是一个代号 它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泄露的讯号

通过互联网追踪用户身份和其他个人信息的那些公司正在重新定义“匿名”(Anonymous)的含义。如今,根据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 ... 43144132736214.html《华尔街日报》的一项有关隐私追踪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广告商将“匿名”定义为包括“我们不光对你浏览的历史记录了如指掌,甚至还知道你姓甚名谁和你的电子邮件地址”。我们先用Dataium举个例子,这是一家瞄准汽车购买者的信息追踪服务公司。起先,当客户在与Dataium合作的逾4000家汽车经销商中任何一家公司的网站上填写表单后,Dataium将自动抓取购物者的姓名和联系信息。然后,Dataium通过分析某位客户的互联网浏览记录再将分析结果发送给汽车经销商。最后,当客户来到经销商这里看车时,销售人员便能够对这位客户的情况与需求解说地头头是道。讽刺地是,Dataium认为购物者的互联网浏览记录仍然是隐蔽的,另一个方面却能够帮助自己谋取暴利和徇私舞弊。显然,这家公司的确遵循了现行制度下所谓的“匿名政策”,因为Dataium表示自己并没有将客户的“详细信息”透露给经销商们。终于意识到区别了,对不?这些追踪隐私的公司知道你的一切,无论是你曾经搜索和浏览过的汽车信息,抑或是其他兴趣;但是这些公司同时又保证不会泄露任何丁点的隐私信息。区别真的好大,对吗?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虽然对很多消费者来讲,“只将少许信息”透露给营销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且一直以来信息追踪公司都在辩解他们所收集的信息是匿名的,因此是无害的。真的是这样吗?Datamium的事例开始让我们相信,当我们将自己的姓名提供给某家公司时,广告商们可能会采取一种简易但实用的方式将所提供信息与其他兴趣联系在一起;而这种方法一直以来便是营销公司的制胜法宝。社交网站的崛起让Dataium们获取私人信息的能力迅速加强。调查显示,目前约有75%的网站都集成了诸如Facebook“赞”和Twitter“发推”这样的喜欢与分享按钮,而这些按钮能够将人们的身份与浏览记录进行匹配,且能够追踪用户的活动。当然,社交网络公司会一如既往地强调这种行为的“隐蔽性”,并将这些举动赋予一种富丽堂皇的说辞:浏览历史中的某些特定身份信息已被移除、保护或分离。例如,虽然Facebook矢口否认该公司并未将电子邮件地址提供给广告商,但仍然推出了一种基于电子邮件地址的显示广告服务。值得一提地是,《华尔街日报》在进行这项调查时发现自己的网站也分享了“相当数量的用户私人信息”,包括电子邮件地址和用户真实姓名。倘若你好奇TECH2IPO是否也收集你的个人信息,那么我们可以告诉你,因为TECH2IPO并不是一家付费网站,因此当用户注册时并不需要填写真实姓名或者信用卡信息等,所有我们不会对你的浏览器记录进行追踪和窥探。文章来源:http://venturebeat.com/2012/12/0 ... l-browsing-history/VentureBeat




欢迎光临 Scripts 学盟 (http://www.iscripts.org/)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