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Scripts 学盟

 找回密码
 加入学盟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大哥苹果公司是如何以“三俗”之名审查电子书的?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那个谁 发表于 2012-11-26 10:17: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早前在国内,Siri曾因提供涉黄信息引起过不少风波。而近日,丹麦畅销书作家皮特•努森(Peter Øvig Knudsen)两部历史作品《嬉皮士(一)》和《嬉皮士(二)》,却被Apple以“含有裸体男女图片,违反公司政策”为由撤下iBookstore销售平台。但同时,其它含有更多裸体照片的电子书却受到区别对待;《花花公子》、《体育画报》等以富含女性裸体闻名的相关应用依然赫然在售。那么,苹果这位老大哥究竟是以何种“三俗”标准对内容进行审查的呢?首当其冲的电子书又饱受哪些不公正待遇呢?专为Apple打造的电子书及应用惨遭下架上个月,因违反苹果公司“不能含有色情图片”的政策规定,作家努森上述作品被下架。这两部电子书作品回顾介绍了丹麦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嬉皮士文化,被丹麦文化部长视为历史著作。下架后,其出版商居伦达尔(Gyldendal Publishing)用红苹果图将“违规”的乳房和外阴部分给遮盖住,再次提交作品。这次,苹果公司接受了。但几天后,作品再次被下架。随后,连之前已准许出售的《嬉皮士(一)》和《嬉皮士(二)》应用,也都在Apple所有平台上被撤下。被下架的作品应用专为iOS而设,当时花费约30000美元。读者在阅读这些电子书文字和图片的同时,还能不时听到配乐,是一种不错的品字赏乐体验。“胡乱审查”有先例,区别对待欠公平在《嬉皮士》丛书争议事件发生前,苹果公司在内容审查(或市场准入)拒人于门外就有先例——通常是将艺术性材料看待成不雅内容。被胡乱审查的例子不少,例如娜奥米•沃尔夫(Naomi Wolf)新书《阴道的新自述》(Vagina: A New Biography)题目惨遭改成《V道》(V*****)。还有两家德国主流出版商——杂志《亮点》(Stern)和大众小报《图片报》(Bild),也因被称违反苹果关于裸露内容的政策而触礁搁浅。其实,令人诟病的是Apple的区别对待政策,可谓虚伪得相当明显。Apple将丹麦作品中40岁人物的黑白裸照认定为不雅内容而将其下架,而含有大量裸体照片的丹尼•奥利维尔作品《裸体图片选集》(Anthology of Nude Photography by Dani Olivier),以及克里斯托弗•佩陶和翁德雷•布罗迪合著作品《画家工作室的裸体灵感》( Nude Inspiration in a Painter’s Studio by Kristofer Paetau and Ondrej Brody)却可上架销售。同样,含有半裸美女图片的《花花公子》和《体育画报》等应用却依旧继续在架。“言论自由仲裁者”Apple只看出版商?为此,记者发送电子邮件要求Apple在其网上发布官方的解释。但两天后,却只接到一名加拿大代表人员的来电回复,表示对此不做任何评论。年初,Apple公司副主席在《纽约时报》采访中就提到允许《体育画报》和《体育画报》应用出售的原因——它们是“知名公司出版的读物,早已被大众所能接纳”。但是,孰不知,丹麦伦达尔出版社早在1770年就已经成立——同样并非浪得虚名的投机者。真不知道究竟是谁赋予Apple这种“仲裁全球自由表达”权力的。丹麦游行反对Apple审查,部长致信欧盟委员会就此事件,丹麦群众发起了反审查大游行。同时在上周,丹麦文化大臣乌费•埃尔贝克(Uffe Elbaek)致信欧盟各国同僚和欧盟委员会会员,寻求在欧盟范围内对此问题进行讨论。“这是关于历史的著述”,艾尔贝克说。“在没有对话的情况下,这家美国公司能轻易地将道德标准强加在该著作上吗?而且,对该著作感兴趣的大多是对丹麦读者,他们的道德观与美国的相差甚远。”艾尔贝克在信中表示,他并无丑化苹果的意图,“出版商有权坚守自己的信念,销售并发布符合其理念的作品。”但他担心的是隐藏在此事件背后更广泛的议题——言论自由的原则。无法登陆苹果大市场,迫使创作人自我审查为了获得更多的读者受众,欧洲作家、音乐人、电影人等群体都必须依靠拥有数字平台的全球零售渠道开辟市场。无疑,苹果的iTunes Store就是很好的平台。但是,苹果在充当言论自由仲裁者时过于粗暴的手法让人担忧。被下架《嬉皮士》从事出版人杨斯•劳里德森(Jens Lauridsen)就表示对Apple的决策过程感到十分困惑:“其公司指引说的是禁止‘有意引起性欲’的性爱内容或图像,但我们的图书绝无淫秽之图,也无意引起读者性欲。我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同样令人不解的是,面对问题的出现,苹果公司并不是积极地去检讨审视自身的不足,而是仅仅依靠简单告知的方式,要求加入其平台的作家遵守公司的指引规则。劳里德森表示说:“这不是就是在指示作家先对自己内容进行自我审查吗?这种方式太不明智了。”(编译@靓清)文章来源:http://www.theglobeandmail.com/a ... her/article5541912/THE GLOBE AND MAIL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盟

手机版|Scripts 学盟   

GMT+8, 2025-7-12 06:34 , Processed in 1.05810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