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Scripts 学盟

 找回密码
 加入学盟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机不离人,会议低效:员工应该“上缴”那些科技玩意吗?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那个谁 发表于 2012-12-11 13:22: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看过美剧《广告狂人》的观众应该都不会忘记此场景:在公司开会时,那群广告人居然会当着客户的面“肆无忌惮”地抽烟;而在同事间的讨论会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姑且先不讨论这部背景设在纽约上世纪60年代初的电视剧是否如实反应当时的“瘾患”,但在今天公司的一般会议上,有一种“瘾患”是普遍存在的——科技瘾。开会时,有员工为了方便工作,会“堂而皇之”地将手提、平板电脑放在桌上;当然,也有“鬼鬼祟祟”在会议桌底下按手机的,管它是查收工作邮件、刷微博还是看小说。需要指出的是,很多研究都已经证明,多数人在执行多重任务时,都无法很好地胜任。而且,在精神不集中的情况下,人们大脑信息吸收的效果是极差的。而边开会,边玩弄那些科技玩意,无疑就是导致会议低效原因之一。那么,员工为何会有科技瘾?它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并蔓延的呢?公司有何良策削弱其不良影响呢?成瘾的社会,科技产品的慰藉《广告狂人》中,有董事将广告经理不断吸烟的行为描述为缺乏底气的表现。而诸如烟酒等东西,在人们碰到困难、忧虑或面临压力的时候,确实有大大的舒缓作用。时至今日,依然成立。但不同的是,如果员工想在公司会议室里抽烟喝酒减压,恐怕是要在很私密的场合才合适。幸好,出现了另一替代产物——科技产品。为什么在开会的时候,我们还会时不时地玩弄一下手机、平板电脑和手提电脑呢?跟上述广告经理一样,是想逃离现实。因为现实使我们感到不自在。会议难免会让人紧张、交谈不自然。更多的,则是会议实在是无聊透顶。会议室让人浑身不自在;只要有足够理由,稍微有理性的人都是不想去开的。科技产品,可谓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出口。会议上忙碌假象:其实我在玩人人网但不幸的是,在通过这个出口传播真我感受的同时,我们却将会议搞得更低效。正如科技心理效应专家雪莉·特克尔(SherryTurkle)在其著作《一起孤独》(AloneTogether)指出“经常在课堂上打开手提电脑的学生,学习没有其他学生好”一样,在会议室里,科技的干扰同样会产生类似的消极影响。人们在同时处理多种任务时,因精力无法集中而导致信息吸收率低,这几乎已是不争的事实。开会时,我们不停地在用设备“你来我往”,假装在忙于公事。而有时,其实不过就是和同一会议室的同事交流。当然,这并不会萌生出更多的好想法,只是邮件更多。而且,看到同事不停地忙于“公事”,自己也难免陷入此种“生产力竞赛”。尽管同事可能只是在上开心网人人网,但他们看起来都好像很忙碌,很多事情要处理。这样,自己也难免会产生压力。想到收件箱中的一大堆邮件,自己怎能在开会时两手空空呢?这就容易加剧开会的“不良”风气。同时,随着会议人员投入度的降低,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会议低效无果。尽管与会人员只是用几秒钟看一眼电脑等设备,但在他们重新加入讨论时,都有可能发现自己已经听漏了一些东西。而为了掩饰自己的分神,通常他们都会选择沉默不语。这样,该提的问题没被提出,而好的想法和主意也都无法迸发和讨论。与会人员参与度的降低,使得会议更低产低效、更无聊无趣。接而,为了在精神上逃避这些无聊的会议,更多人借助于科技设备这个出口。从此,恶性循环就不断加复。会议的“避孕”措施既然问题已发现,第一步要做的,自然就是承认问题。无疑,科技玩意战胜了我们。想拒绝微博、微信和Instagram等应用的诱惑,确实需要很强的意志力。这些互联技术如此诱人,尽管我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和工作事业已经因其而受损,但人们也无法轻易戒掉此瘾。而且,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在有压力和感到疲惫的时候,大脑对诱惑的抵抗能力就会显著降低。而压力和疲惫,简直就是工作场合的必然产物。随着科技设备的不断流行,人们的这种科技瘾的倾向只会加重。如果我们无法想出一些规章制度,情况只会越发不可收拾。因此,建议公司做好“防科技瘾”措施。尽管不少公司都已经有自己的一套会议“礼仪”要求,而且还都有提到会议上科技产品的使用原则;但在实际当中,在无人提醒的情况下,总有人会习惯性地玩玩手机。这时,与其在怨言“嘿,某某某,你的会议礼仪何在!放好你的iPhone”,还不如在会议前打趣地提醒大家做好“避孕”(避(科技)瘾)措施呢。这样的效果会好很多。悉数“收缴”与会者的设备按理,每个会议室都有专门的插座以供充电的,在会议桌中间或门背后。这些地方都是与会者伸手难以触碰的。所以,开会前,可以让大家关上设备,统一“收缴”并拿去充电——可谓一举两得。当然,将手机放在桌面上也可以;但是,人们的潜意识总会让他们反射性地去拿回来用。其实,与会者最需要拿的东西无非就是纸、笔或者便笺。至于手提电脑、iPad等其他设备,最好都不要带进场。有说带这些设备是为了做会议纪要,但其实,又有多少人是真正这样做的。所以,最好是指定专人用一台机器去做会议纪要。同时有条件的话,将纪要内容投射出来,确保每位发言人的内容都被正确记录。之后,就是该指定人负责将会议纪要分发给相关的人员。在《广告狂人》中,主角每次回到办公室准备开会前,都会先将软毡帽和大衣先挂起来——这也是入室进门的一般礼仪。同样,这个细节可供大家模仿。在开会前,公司可将员工的科技设备先统一“挂”在充电设备前。这样,既能防止科技瘾继续作恶,又能提高会议的效率,何乐而不为呢。(编译:@靓清)文章来源:http://techcrunch.com/2012/12/09/digital-hat-racks/TechCrunch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盟

手机版|Scripts 学盟   

GMT+8, 2025-7-22 17:50 , Processed in 1.05800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